裘皮-毛皮-皮草的词汇由来 - 皮草历史90%-华斯怡嘉琦皮草
发布日期 : 2020-03-16
一、裘皮、毛皮、皮草的词汇由来
我们现在有称做“毛皮”的、有叫“裘皮”的、也有说“皮草”的,说法不一。其实追根溯源,“裘皮”、“毛皮”、“皮草”是在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称谓,这其中也有很多典故在里面。
1、裘皮 中国传统的制裘工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,人们通过硝熟动物的毛皮来制作裘皮服装,并且“集腋成裘”制作成一件华丽的狐裘大衣,所以称做“裘皮”。
2、毛皮 在旧上海的殖民地,很多的意大利商人在上海开设了毛皮店,用英文标注“FUR”,但是他们怕中国人看不懂,于是翻译过来就叫做“毛皮”,这种称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。所以存在这样一个说法:南毛北裘。
3、皮草 出自粤方言,目前已渐渐取代了“裘皮”一词,成为主流用词。粤方言为什么用“草”这个语素组词呢?我们从成语“不毛之地”可以印证。粤方言词“皮草”中的“草”,就是“不毛之地”中的“毛”,“草”和“毛”是同义语素。“不毛之地”指的是连草都不长的地方,反过来,“皮草”指的就是“皮毛”。
二、历史溯源
原始社会末期 兽皮主要是为了显示宗教的权威而穿戴。在古埃及,人们对具有权利象征意义的兽皮情有独钟。在中国从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物推断,当时中国先民猎取鹿、鸵鸟、野牛、野猪、羚羊、狐狸等动物,使用相对锋利的石刀,将兽皮按需要的形状进行裁割。再使用咬嚼、揉搓的办法进行初步的鞣制,使其成为舒适柔软的材料,用骨针缝缀成稍微适体、保暖舒适的服装,这就是最早的皮草大衣。
商朝末期 商朝丞相比干发明了熟皮技艺,将生硬的兽皮变成柔软的制衣材料,皮草大衣得到改善,丞相比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熟皮制裘工艺的人。
周朝 皮毛生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从周朝政府所设的“金、玉、皮、工、石”五个官职类别来看,皮毛生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唐朝 诗人李白的名篇《将进酒》中,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”,词句脍炙人口,尽显豪放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裘皮的弥足珍贵。
明清时期 随着郑和下西洋,裘皮和丝绸、瓷器一道漂洋过海,进入欧洲,被欧洲的上流社会所青睐并在服饰上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等级制度。
民国时期 毛皮服装既保持了社会地位的标志作用,又注入了时代的气息,增加了时髦的概念和活力。这个阶段的毛皮更加注重毛皮本身自然外观的表现。
时至今日 毛皮服装的硝皮工艺出现。新的剪裁方式、新的制作技巧以及新的着装功能,配合毛皮与其他面辅料的设计结合,其主要消费者也因毛皮服装有了更多的变化和选择,由年长而富有的人,转变为更多的年轻有为的青年人。新设计的皮草以外观机理丰富、手感光滑细腻、蓬松柔软,在视觉和触觉上的特性,以及珍贵稀有性,成为名媛的珍爱。